当前位置: 首页 >  国家公务员 >  备考资料 >  申论 > 

2021国家公务员申论热点积累:文化自信

2020-11-08  | 

导读】2021国家公务员申论热点积累:文化自信更多招考资讯,备考干货,笔试资料,辅导课程,时政资料,欢迎关注湖北金标尺教育获取。

湖北公务员备考交流群:43692038

库:公考AP

文化自信

一、热点背景

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 95 周年大会上指出,“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并强调“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自信是一种对于不确定未来的确定性判断,是主体对通过自身的实践活动能够达成一定目标的肯定性预期。所谓文化自信,则是指人们对某种文化能够持续传承创新以适应社会发展,并且能够在与其他文化的交流交融交锋中始终保持自身的比较优势所持有的坚信不移的态度。文化是以人为中心的,它是对人的存在方式的思维表达,体现了人们对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我关系的深刻反思。文化自信实质上折射出对某种生活方式的高度认同,以及对文化的生命力、竞争力、影响力的高度肯定和乐观态度,集中反映

了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精神动力、发展活力和战略定力。

二、热点透析

【内涵】

首先是对文化科学性的自信,即文化是否对社会现实作出正确认识和合理解释,是否如实反映客观世界与主观世界的运动发展规律,能否作为改造世界实践活动的理论先导和科学依据。

其次是对文化价值性的自信,即文化是否符合社会主流价值标准,是否体现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诉求,是否代表未来社会的前进方向和发展趋势。

最后是对文化普适性的自信,这里所讲的普适性不能从“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意义上来理解,而是指文化是否具有开放包容的品格特质,是否具有令人信服和向往的感召力,以及是否对其他文化具有可供吸收的合理成分和可供借鉴的积极意义。因此,文化自信彰显了科学真理性、价值合理性、普遍适用性的有机统一,彰显了文化判断、文化选择、文化创造的有机统一,它并非国民情绪的直接感性表达,而是基于深邃理性思考的高度文化自觉。在当代中国的语境中,文化自信主要包括两层含义:一是对马克思主义文化的自信,二是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自信。马克思主义文化作为中国当代的主流文化,体现了当代中国文化的本质属性,决定着我国当前文化的根本性质和未来文化的前进方向,是最具本质性特征的文化元素。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作为中华文化的历史根脉,代表着当代中国的文化源头和民族特色,体现了中华文化的生命延续和基因传承,是滋养当代中国文化的丰厚沃土。值得注意的是,马克思主义文化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虽然源头不同,却由于二者具有高度契合性而实现了成功合流,实现了从对立走向统一的历史飞跃,已然发展成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全新文化形态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因而,当代中国的文化自信,实质上就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自信。

【措施】

当代中国文化自信不能依靠自然而然形成,而是要以高度的文化自觉来积极培育和构建,这就要求在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的前提下,注重统筹兼顾文化发展的民族特色与时代特色,将激发文化动力作为切入点和突破口,奋发有为地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

一是要通过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激发文化动力。全面深化改革已经成为当今中国的主旋律,深刻的社会变革必将催生出活跃的社会文化。文化体制改革作为全面深化改革的题中应有之义,是激发文化动力的重要举措和必然要求。文化体制改革的根本目的,就在于要发挥文化主体的积极性和能动性,破除文化发展的体制束缚和机制障碍,使文化按照其自身的内在规律而不是人的主观意志来健康发展。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就要解决好文化为了谁的问题,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要,推进文化走进大众,夯实文化的群众基础;就要大力发展文化产业,按照市场规律来配置文化资源,实现经济与文化的良性互动;就要坚持问题导向,通过文化发展回应现实问题,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提供源源不断的精神动力。

二是要通过推进文化传承创新激发文化动力。文化的基础在于传承,否则就会割断根脉,走向虚无;文化的生命在于创新,否则就会陷入僵化,走向没落。传承与创新是车之两轮、鸟之双翼,创新是传承基础上的创新,传承是创新前提下的传承,二者是对立统一的辩证关系,决不能厚此薄彼,更不能顾此失彼,而要彼此呼应、相辅相成,避免走进文化虚无主义和文化保守主义的误区。

中华 5000 年文明孕育的优秀传统文化,上百年伟大抗争孕育的革命文化,几十年团结奋斗孕育的社会主义先进文化,都是代表中华民族的独特文化标识,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文化瑰宝,值得我们充分挖掘、永远铭记、世代相传。同时,要以改革创新的时代精神阐释好这些文化传统,赋予它们与时俱进的鲜明时代特色和当代价值,并立足新形势不断创新文化的生产方式与传播方式,积极挖掘文化新元素,开发文化新市场,打造文化新生态,在传承与创新的历史张力中永葆文化生命力。

三是要通过加强文化交流互鉴激发文化动力。文化动力不仅是内生的,也可以来自于外部,这是由文化的开放性、流动性特征所决定的。加强文化交流互鉴,就是要修好内力、借好外力,摒弃自娱自乐、闭门造车的落后观念,牢固树立开放发展理念,实施文化开放战略,加强与国际社会的文化交流,推动文化发展形成内外两个引擎、双核驱动的强大合力;就是要热情“请进来”,在与别国的交流中相互取长补短,虚心学习别国的先进理念和科学经验,以他山之石攻克中国改革发展的顽玉;就是要主动“走出去”,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树立好中国形象,履行好中国义务,“要围绕我国和世界发展面临的重大问题,着力提出能够体现中国立场、中国智慧、中国价值的理念、主张、方案”,推动中华文化更加自信地走出国门、造福世界。

【四个维度】

优秀传统文化是文化自信之“根”

中国有句古语叫“落其实思其树,饮其流怀其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不是凭空产生的,她源自于中华民族五千多年文明史所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构成中华民族的文化基因,是中华民族和中华文明延续和发展的精神支柱、精神标识。革命文化是文化自信之“魂”从“红船精神”、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抗战精神到延安精神、西柏坡精神等,构成了红色精神谱系。以红色精神为灵魂的革命文化,已经深深融入中华民族的血脉和灵魂,成为鼓舞和激励中国人民不断攻坚克难、从胜利走向胜利的强大精神动力。伟大实践是文化自信之“基”

时代永远是文化创新发展的源泉和动力。改革开放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带来了中国历史上最为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变革,进行着人类历史上最为宏大而独特的创新,从而为当代中国文化创新创造、为学术艺术繁荣提供了强大动力、广泛课题和广阔空间,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机遇。历史表明,社会大变革的时代,一定是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时代,一定是需要思想而且能够产生思想的时代。中国人民有足够的底气、资格、理由坚定文化自信,不负这个时代。

文化因交流而多彩 文明因互鉴而丰富

当今世界正处在一个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代,人类社会已经成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命运与共、休戚相关的命运共同体,国际力量对比在此消彼长中朝着相对均衡的方向发展,文化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越来越突出。个别国家的“背约”“退群”“筑墙”,并不能扭转国际经济社会文化联系日益频繁和密切的现实,并不能违背全世界人民对“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共同理想追求。割裂与国际社会的交流合作,只会削弱自身的“软实力”。

三、相关积累

全党要坚定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当今世界,要说哪个政党、哪个国家、哪个民族能够自信的话,那中国共产党、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华民族是最有理由自信的。有了“自信人生二百年,会当水击三千里”的勇气,我们就能毫无畏惧面对一切困难和挑战,就能坚定不移开辟新天地、创造新奇迹。

——2016 年 7 月 1 日,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 95 周年大会

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在 5000 多年文明发展中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党和人民伟大斗争中孕育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我们要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不断增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的精神力量。

——2016 年 7 月 1 日,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 95 周年大会

严肃党内政治生活是一篇大文章,其中最重要的是围绕坚持党的政治路线、思想路线、组织路线、群众路线,坚持和完善民主集中制、严格党的组织生活等重点内容,集中解决好突出问题。要固本培元,把加强思想政治建设摆在首位,引导党员特别是领导干部筑牢信仰之基、补足精神之钙、把稳思想之舵,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增强党的意识、党员意识、宗旨意识,坚守真理、坚守正道、坚守原则、坚守规矩,做到以信念、人格、实干立身。

——2016 年 6 月 28 日,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三十三次集体学习

加强和改进党对文艺工作的领导,要把握住两条:一是要紧紧依靠广大文艺工作者,二是要尊重和遵循文艺规律。各级党委要从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高度,增强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把文艺工作纳入重要议事日程,贯彻好党的文艺方针政策,把握文艺发展正确方向。

 

——2014 年 10 月 15 日,文艺工作座谈会